拜神總令人覺得是迷信,是老一輩的事,但慢慢發現拜神除了代表長輩對自身和家庭的關愛之外,還能維繫社區關係。
福德宮平日閘門深鎖,但背後滿有人情味。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土地誕就會開放,由八十歲的盧伯打理。盧伯是太平山區的一員,太太在樂古道售賣活賣雞,他很多時候都去雞檔幫手。而盧伯是第三代打理福德宮的人,第一代是盧伯父親的契仔打理,離世後交給盧伯的父親,再之後到盧伯接手。
土地誕的凌晨,盧伯和家人為土地公和土地婆清洗污垢和更換新衣,並為神壇換上新的賀幛。土地公賀誕較興旺時期節目較多,有環炮,紙紮公仔巡遊,也有花牌,高達三層樓,巡遊路線從太平山街、經文武廟到荷李活道。同時邀請歌手在太平山街和東街唱時代曲。這些都需要經費,於是就組織了「土地會」,附近的街坊和商戶捐錢,街坊能分燒肉,捐錢較多街坊和商戶會獲邀到荷李活道吳源記酒家食飯,每戶有兩張票,能坐滿五至六枱,商戶也能競投花燈,掛在門外,整個社區非常熱鬧。街坊一直支持,希望土地公保佑自身、家人和社區的平安。直到90年代越來越多街坊搬走或離世,支持的人也漸漸少了,禮節因而從簡。雖然如此,盧伯也堅持每年土地公賀誕時開放閘門,讓街坊拜祭。
盧伯很自豪地說土地廟很靈驗,拜過之後都會順順利利,家宅平安。因為有土地廟和觀音廟,這一區自1894年鼠疫後都很平安。現在有人把頑皮的子女給土地公上契,因此也變乖巧了。盧伯現在已搬離上環,逢星期六早上仍然前來福德宮打點,也跟街坊聚聚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