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內地東莞出生的我,香港是我第一個移居的地方,日本刈谷市就是第二個移居的地方。 兩次移居都要從新學習語言和一些日常生活習慣,而在日本生活要學習的更加多,因為日本跟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很多不同,在這裡就分享移居日本的一些生活經驗。

學習分類垃圾和記住棄置不同垃圾的日子是每位外國人初到日本生活必須要學習的。在日本,每個人從小就培養垃圾要分類處理的公民意識。在街上,看不到垃圾筒,也看不到有人在街上隨地扔垃圾,每個人都會把垃圾帶回家分類的,即使嬰兒用過的紙尿布也好,家長也會自備垃圾袋把用過的紙尿布帶回家。

移居到日本,語言是不少新移民遇到的困難。日本跟香港很不同,很多香港人會學多一兩種語言來應付工作所需,如果外國人去到香港旅行,不少商戶能用外國人會的語言溝通,例如英語、日語、普通話和韓語等,相反,日本人的商戶只會日語,懂得英語的人很少,外來人在日本生活就一定要學習日語。即使作為主婦,做菜看食譜也遇到日語問題,所以做菜時一邊看食譜一邊查電子字典是件常見的事。

在日本生活,最怕的地方就是地震!日本當地人從小在學校就有定期的地震講座和地震體驗,而且生活中也經常有地震的經驗,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就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地震是怎樣,日本每一個城市的市政府或國際會館都會安排一些防災講座,而地震和避難是外國人學習的重點,例如學習家裡附近哪裡有避難所,準備避難包等,同時參加模擬地震體驗課。

來日本後,最享受的就是週末與家人到公園裡享受免費的娛樂。學習做“便當”(飯盒)也是來日本後學到的知識。在週末,日本家庭活動很多時候都會到公園裡玩,而且會自己準備“便當”,在公園裡隨便找一個地方鋪上一張地蓆就成為進餐的地方,也沒有人會管,尤其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公園成為熱門的好去處。但在香港就不同,很少人會為了在週末出外玩而自己做便當,大多數會一家人到酒樓飲茶,在公園裡活動的大多數是菲傭或印傭,如果本地人在公園裡坐下來吃飯或唱歌等,隨時會有保安人員或警察走過來阻止或問個究竟。

在香港很少機會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娛樂,要到有限的場所才可以玩,不是很多人會騎自行車。對於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我,從小就學會騎自行車,有一段日子還騎自行車上中學,來日本生活覺得會騎自行車就很有好處,因為在日本,自行車是一種很普遍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媽媽送小孩子上幼兒園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因為在幼兒園附近的道路上,不允許車輛進入的。有些媽媽不只載一個小朋友,有很多都會載兩個,前後分別載一個。小朋友在自行車上坐的椅子是有嚴格規定的,小朋友一定要戴上頭盔才可以乘坐自行車。嚴格規定的椅子和頭盔都比較貴,有些城市政府都會支助家長買這些自行車裝備。

日本比較鼓勵生育的國家,無論嬰兒出生的住院費、孩子的醫療、教育和照顧都投放很多資源。最欣賞的地方就是很多大城市都設有子育支援中心,那裡定期有準媽媽教室,適合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的玩具室和活動室,小孩子可以在那裡參加不同情度的唱遊班,有些城市還設有玩具圖書館,家長可以借一些玩具回家跟小孩子玩,這是香港很值得借鑒的地方。

嫁來日本之前,家人和朋友都為我擔心,除了怕我不適宜日本生活習慣和文化外,最怕我嫁給一個『大男人主義』的男人。在香港看到的日劇都含有『男人主外,女人主內』的意識形態,其實電視劇刻畫的都是某個時代某部分的日本男人,現在有很多30歲左右的日本男人都會幫妻子分擔家務和照顧小朋友。我遇到的朋友的丈夫回到家甚麼都幹的都是40歲以上的。

進屋之前要除掉鞋子,是在日本生活中要學的基本生活習慣,如果有朋友到你家做客,他們把鞋子除了後,作為主人的要把客人的鞋子擺好,鞋子的頭要向門外,方便客人離開時穿上鞋子,這個那麼微小的動作是來了日本生活後才學習到的。除掉鞋子進屋不只是住所裡,有很多公共場所,例如一些學校,子育中心,醫院和日本料理餐廳都是要除掉鞋子或換上室內拖鞋才可以進去。設有踏踏米的和室,一定要除掉鞋子,連室內拖鞋也不能穿的。初到日本的我,經常忘記除掉室內拖鞋而走進和室裡,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下來。